青釉雞首壺。受訪者供圖
10月18日,“向文物致敬”系列活動——“砥礪奮進 再續(xù)華章:新時代廣州考古發(fā)現與文物保護利用成果展”在廣州大學城南漢二陵博物館開幕。
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(南漢二陵博物館)副院長朱明敏介紹,本次展覽聚焦新時代以來廣州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系列成果,展出了新時代以來廣州考古出土的220件(套)文物和一批珍貴的文獻、影像資料,生動展示廣州文化遺產事業(yè)快速發(fā)展的局面,投射出考古工作者在風餐露宿、青燈黃卷的堅守中所凝結出的學術志向和家國情懷。
這件“零食罐”來自東漢
圓圓的大眼睛,五個溜圓的腦袋挨在一起,透出清澈天真的“萌感”,眼神里還流露出幾分疑惑……
這是2020年出土于廣州荔灣區(qū)廣鋼新城的東漢陶鸮形五聯罐。當觀眾把這件五聯罐和前些年爆火的“憤怒的小鳥”聯系在一起時,朱明敏揭開了它“真實的面容”。
“其實這五只鳥名為鸮,就是貓頭鷹。這種樣式在國內是唯一一件,也是這次展出的國家一級文物之一?!痹谥烀髅舻闹敢?,觀眾湊近獨立展柜,想象著千年前嶺南人是如何將創(chuàng)意巧思嵌入到這件盛食器中的。
陶聯罐是古代的盛食器,主要流行于漢代嶺南地區(qū),有雙聯、三聯、四聯、五聯等多種組合,陶聯罐的各個小罐間互不相通,讓人們能享用多種食物的同時又保證不會串味,幾乎是嶺南人的餐桌必備好物。因此專家推測,這件陶聯罐的主要用途是盛放干果,很可能就是一件精致的“零食罐”。
據介紹,除了漢代陶鸮形五聯罐、青釉雞首壺兩件一級文物,陶鹿座燈、戳印銘文陶罐等精品文物也在本次展覽中亮相,觀眾可以透物見人,感受廣州先民的喪葬習俗、生死觀念與生活意趣。
與此同時,小馬站—流水井、解放中路安置房、廣州市大佛寺南院區(qū)、增城蓮花書院、南石頭監(jiān)獄遺址等考古項目的重要發(fā)現,記錄了廣州自建城以來2200余年綿延不斷的發(fā)展軌跡。這些考古發(fā)現和研究成果,讓廣州的歷史軸線極大延伸,廣州的歷史信度顯著增加,廣州的歷史文化內涵更加豐富,廣州的城市記憶和歷史圖景變得豐滿、鮮活而生動。
部分文物首次展出
展廳內,只見一座“拱橋”狀的長廊吸引著眾多觀眾穿梭其中。
2016年廣州動物園升級改造項目出土的明代青瓷瓶、2019年荔灣區(qū)培真路出土的東漢陶灶……墻面上嵌有多個近年廣州考古新發(fā)現文物的“身份卡”,記錄著發(fā)現的地點、時間和文物說明,方便觀眾“打卡”家門口發(fā)現的寶貝。
此外,本次展覽還展出了可移動文物、考古遺產、文物建筑等重要文物保護成果,部分文物系首次面向公眾展出。
“廣州作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,擁有五六千年的人類活動史和2200多年的建城史,蘊藏著豐富的文物資源?!敝烀髅艚榻B,廣州考古發(fā)現、搶救和保護了大量地下文物資源。新時代以來,廣州地區(qū)史前先秦考古成果豐碩,從化獅象遺址、增城金蘭寺遺址、黃埔竹園嶺、陂頭嶺、茶嶺、甘草嶺、沙嶺和廣東廣雅中學等一批重要史前先秦遺址的發(fā)現,極大地充實了廣州地區(qū)的史前先秦考古材料,為探索距6000—2000年前廣州以至環(huán)珠江口地區(qū)的人類社會面貌,以及嶺南文化形成、發(fā)展及融入多元一體中華文化體系的歷程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。